【懋仪讲堂】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赵运宣副研究员:人工光固氮合成太阳能氮肥

时间:2025-06-12 来源:化科院 点击数:

应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和江苏省新型动力电池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赵运宣副研究员于2025年5月24日来我校化科院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化行楼224会议室做题为人工光固氮合成太阳能氮肥的学术报告。本次会议由孙瀚君教授主持,学院部分教师以及学生参加了此次报告。

赵运宣,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材料学博士(导师:张铁锐研究员)。主要聚焦新型人工光固氮体系的构筑和废弃塑料的资源化利用。目前已在Nat. Catal.、Nat. Commun.、J. Am. Chem. Soc.、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Adv. Energy Mater.、Sci. Bull.等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累计引用超过1.2万次,h指数44,入选2024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榜单。入选2020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市科协2023-2025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毕业论文入选“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曾获得中国感光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排名第二)、京博科技奖-化学化工与材料京博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等奖项。

在本次报告中,赵运宣博士主要介绍了课题组在人工光固氮方面的研究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围绕人工光固氮过程中氮气活化难、催化效率低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1)基于多种固氮产物(氨/尿素)检测方法的筛选对比与改进,率先提出了光固氮产物氨/尿素的精准检测指南,构建了严谨的人工光固氮产物检测系统;2)发展了掺杂、刻蚀等材料调控策略,实现了氧缺陷浓度的连续可调,明确了缺陷浓度在提升光固氮效率中的重要作用;3)构筑了氮气与氧气/二氧化碳分子的室温激发态耦合新体系,实现了硝酸和尿素的光催化直接合成,拓展了人工光固氮产物类型。

赵运宣博士以逻辑严密、设计新颖的研究报告启发了全场思维,并与师生展开深度学术对话。最后,本次报告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了。

Copyright © 2009-20010 南京师范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