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古志远教授课题组在《J. Am. Chem. Soc.》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时间:2025-06-24 来源:化科院 点击数:

近日,我院古志远教授课题组在色谱分离介质研究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Ultrastable Copper Carboxylat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1/jacs.5c05507

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水稳定性是其实际应用的基础。硬酸软碱(HSAB)理论被广泛认为是预测MOFs稳定性的有力工具,例如硬的高价金属离子与硬配体连接更容易形成稳定的配位键。然而,一些与理论预测相悖的高稳定MOF也被合成报道,这表明配位键强度并非决定MOF水稳定性的唯一因素。因此设计超出HSAB理论预测的稳定MOFs,并深入研究其稳定机制,对于深化MOF稳定性原理的理解与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图1. Cu2TBAPy的结构示意图。

基于此,南京师范大学古志远教授团队通过巧妙的“信封策略”,利用H4TBAPy(1,3,6,8-四(4-羧基苯)芘)作为纳米包覆层,构建出一种超稳定二维铜羧酸MOF:Cu2TBAPy。该MOF中每个铜簇均被两个疏水的芘核覆盖,形成类“三明治”结构的疏水中心,有效阻碍水分子接近Cu–O配位键,大幅提高了框架的水稳定性(图1)。该材料具备优异的酸碱耐受性(pH = 0 – 13),在常温水中长达240天以及沸水中7天均保持结构稳定,不仅远超所有先前报道的铜基羧酸MOF,同时也是由含氮羧酸配体构建的最稳定铜基MOF材料之一。此外,Cu2TBAPy具备优异的二甲苯异构体分离能力,其中间二甲苯与对二甲苯的分离度(Rs(mX/pX)=18.2)与分离效率优于目前报道的所有GC固定相。Cu2TBAPy凭借其出色的稳定性与优异的分离性能,展示了“信封策略”在构建高稳定性MOFs中的巨大潜力,为其实际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

我校化科院博士杨涵、化科院副教授徐铭为共同第一作者,我校化科院古志远教授为通讯作者。南京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Copyright © 2009-20010 南京师范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