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韩维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论文

时间:2025-05-30 来源:化科院 点击数:

近日,我院韩维教授团队在仿酶催化烷碳-氢键官能团化反应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成果以“Iron-catalyzed aliphatic C–H functionalization to construct carbon–carbon bonds”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0010-1)。

烷类原料来源广泛、廉价易得,是现代化工中极具吸引力的碳源。然而,烷中C(sp³)–H键化学非常惰性,且数目多而差别小,要在温和条件下不借助导向基进行选择性活化并实现高效碳-碳键构建,是有机合成领域长期以来的一大挑战。

在自然体系中,细胞色素P450酶通过Fe(IV)=O中间体可实现烷的C–H键活化,但大多最终形成氧化产物,如醇、酮等。这是因为铁氧物种倾向于发生“O-rebound”过程,导致烷基自由基迅速被氧化,难以与其他分子偶联形成更有合成价值的C–C键。如何利用酶的Fe(IV)=O强攫取烷的氢的能力形成烷基自由基活性中间体,同时不被氧化十分困难,因为“O-rebound”过程的速率常数通常大于1010s-1。

为突破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借鉴P450酶活性位点结构和前期仿酶研究的工作(Science, 2021, 374, 77-81),设计了含硫仿生配体(BCMOM)与铁配位形成活性中心,可以显著降低高价铁氧的电势,从而有效抑制氧反弹路径,使生成的烷基自由基逃逸并顺利与醌类或杂芳环发生偶联反应,实现非氧化性的C–H官能团化。

图1. 以烷为烷基化试剂的仿生烷基化反应过程

该反应体系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在乙腈/水混合溶剂中、80 ℃氮气气氛下进行,条件温和。只需2当量烷即可实现与1,4-萘醌、吡啶、喹啉等分子的高效偶联。利用Fe(IV)=O自由基阳离子亲电性特点,选择性断裂惰性电子密度高的C(sp³)–H键。反应对底物的适应性广泛,涵盖了酮类、羧酸、酯、腈、醇、胺及多种杂芳环,且在多个药物分子及天然产物中间体上表现出良好的后期修饰能力。

除了实现线性分子的C–C键构建外,该催化体系还可用于烷基胺与1,4-醌类底物的环化反应,一锅法构建1,2,3,4-四氢喹啉、氮杂蒽酮等重要杂环结构。该类反应中,胺基与醌先发生反应,随后在氧化条件下分子内发生碳-碳偶联,合成路线显著简化。

此外,作者展示了该体系在多种药物相关结构中的应用,如一步构建抗乙肝候选药物结构、Rhinacanthin类天然产物中间体等,体现出良好的实际合成价值。

图2. 以较少步骤高效合成已知重要目标分子

该研究工作展示了一种独特的仿生铁催化体系,不仅实现了对烷C–H键的精准转化,还规避了传统方法中对贵金属、大量底物或苛刻条件的依赖。其策略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实用性,有望在药物合成、材料修饰及天然产物衍生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仿生铁催化体系,具有P450酶高效攫取烷碳-氢键的特性,但同时避免了被氧化,为烷实现多样性的官能团化反应奠定了基础。

这一成果近期正式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化科院韩维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硕士生周璐璐、蔡恒睿、博士生谢东和孙康康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特别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苏省青蓝工程和江苏省合成生物基础研究中心等项目的支持。

Copyright © 2009-20010 南京师范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